logo

摩梭族走婚

前言

你知道在云南,有一个族群叫做摩梭人吗?你想知道有关摩梭族走婚吗?

你知道这个摩梭人内部有怎样的婚姻习俗吗?据说他们男生不用为娶妻而发愁,女生也不用为嫁不好而感到担忧。那么,他们生下来的孩子由谁来抚养呢?这种婚姻习俗又被叫做什么名字呢?

摩梭族走婚
摩梭族走婚;摩梭人走婚;走婚

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制度。

你是否听说过一个神秘的民族,男不娶妻,女不嫁人,相互喜欢就晚上爬窗约会?这个神秘的民族,就是生活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族。

摩梭族,一个被誉为“没有父亲、没有丈夫、只有女人当家的民族”,他们的走婚习俗引起了世人的好奇。摩梭人的走婚并不意味着乱婚,他们有着严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。男人和女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情人,但只能选择一个,不能同时与多人交往。

走婚的细节

摩梭人的走婚仪式简单而充满浪漫色彩。晚上,男人悄悄来到女人的窗前,轻轻敲击窗户,如果女人同意,他便可以进入房间,共度一夜。

天亮前,男人必须悄然离去,回到自己的家中。这样的走婚习俗,使得摩梭人的感情关系既自由又神秘。

 

摩梭婚礼
摩梭婚礼

 

 

母系大家庭:

舅舅代替父亲,女人掌管财政

我叫芭纳木,妈妈是摩梭人,爸爸是普米族人。在我家所处的泸沽湖区域,普米族已经被摩梭同化了,都是母系家庭(即和有母系血缘的亲属一起生活)。

我出生于70年代,15岁以前生活在典型的摩梭大家庭里,家里有15口人,光老人就有很多,大姨婆、舅公、外婆、小姨婆都很疼我们。大姨婆生养的三个儿子年幼夭折,把我们当成是自己的后代。舅公跟两个女人走过婚,养有一儿一女,孩子都待在各自的妈妈家里。

我的爸爸是转业军人,在体制内工作,不方便走婚,因此成了上门女婿。这在当时的摩梭家庭很不常见,极少的孩子会跟亲生父亲住在一起。
以前在我们民族,走婚关系的父亲和亲生孩子之间一般不会联络,除非各自所属的家庭处成亲戚。家庭中的舅公和舅舅嵌合在纵横交织的母系网络里,耕田种地、修房子,供养家族里的孩子读书,担负起父亲的职责。所以摩梭有一种说法,“天上飞的鹰最大,地上走的舅舅最大”。
虽然爸爸跟我们生活在一起,但在我和姐姐们的心中,舅舅与父亲地位相同。我们甚至觉得应该对舅舅更好,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孩子,一直在养育我们。现在舅舅生病,都由我们这些外甥子女带他到外面看病。
在摩梭家庭,财政大权由女人把持,我妈妈是一家人的“管家婆”。家里的收入归她管理,家庭的一应开支全部由她安排,节俭而合理,井井有条。“女人管家财,男人掌礼仪”是摩梭传统的性别分工,依循的是男女不同的办事风格与能力特点。

因时而变的走婚习俗

不少人是通过“走婚”了解到摩梭这个民族。走婚是摩梭人独特的婚嫁习俗,男女双方平时居住在各自的母系家庭里,只有晚上睡在一起,白天几乎不共同生活。
我的外婆于四十年代走婚,那时开放而自由,在田间地头集市上看对眼就可以建立关系,就算同一时段跟不同的人交往,也不会发生情闹纠纷事件。相反,如果哪个男人或女人为了这些事吵吵闹闹,大家会认为你小题大做。
那时的女人选择走婚主要是为了给家族诞下孩子,所以比较看重男方的基因:外形是否标志?身高如何?有没有疾病?聪不聪明?村子里的劳动能手,比如木匠、喇嘛、生意人,往往是少女们倾慕的对象。
那时走婚甚至不需要知会大家庭里的人,男女之间可以偷偷来往,好聚好散。孩子生下后,由女方的母系家庭抚养。如果男方想长期固定往来,就可以公开来往,同时照顾自己的孩子。
在我妈搞对象的六七十年代,政府部门要求实行一夫一妻结婚制度。此时,选择走婚的男女白天各居母家,晚上走动往来,如果夫妻之间有纠纷,按照婚姻法处理。
摩梭人婚姻嫁娶的过程中,男方要先请能说会道的长者提着礼物去提亲,征得同意后方可办婚礼,婚礼上,要请摩梭的神职人员达巴主持仪式。在正规的婚嫁仪式里,达巴要把女孩的“灵魂”从原来的母系家庭迁到新的家庭,就像把户口转过去一样。新郎要给新娘和她的长辈送衣服,但不需要给彩礼。

现代摩梭人的生活

虽然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和母系社会结构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,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影响。越来越多的年轻摩梭人选择走出泸沽湖,接受外界的教育和工作机会。然而,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依然未曾改变。

尊重与理解

对于摩梭人的文化,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走婚习俗上,而是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。摩梭人的文化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。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,这些文化和生活方式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。

滚动至顶部